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欢迎光临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今天是:
学校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学校动态 /学校新闻
国家公祭日教育活动国旗下讲话稿
作者:  点击次数:2820  更新时间:2014-12-12  【打印此页】  【关闭

历史教研组  赵任远

老师们,同学们:

明天是1213日,是国家公祭日。77年前的1213日,日军在南京对我同胞实施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使南京这座文化名城遭受了空前劫难。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南京历史悠久,有着6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约45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但是77年前却在这上演了一场悲剧。

那才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一场大悲剧!那才叫血流成河、 尸体遍地……

30万啊!3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

科学这样告诉我们:一个正常成年人的

血液大约为4800毫升。

30万人的血液,应该约有1500吨!

如果用10吨的车装运这些血,

则需要150辆车。150辆车组成的车队,

可谓浩浩荡荡,见首不见尾。

如果将1500吨的血,

注入一根小管子内让其自然流淌,

则需要数月时间方能流尽,

流经的长度可以延绵几百公里。

科学还这样告诉我们:

一个人在绝望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

15000HZ

30万人若同时发出绝命的怒嚎,

则产生的巨大震撼力超过八级地震,

能将20层高的摩天大楼推倒……

七十六年过去了,时间越来越久,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也越来越少,南京大屠杀似乎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我们该怎样来牢记这段历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伤痕的记忆,不能依靠仇恨来维持,必须依靠深入骨髓的“文化记忆”。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民间不间断的纪念活动,以及建设内涵丰富的纪念场馆等等,追根溯源,所要完成的任务只有一项:营造强大的文化氛围,将“国耻”根植于本民族的集体记忆,让国人在提及“南京大屠杀”,提起1213日时,不再只是泛泛地联想起一串空洞的数字,而是能够真切感知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19941213日,南京市民听见了回荡在全城上空的警报声,那是南京地方层面首次为南京大屠杀所做的公祭行动。在往后的20年里,1213日上午10点准时响起的尖锐警报,总会让南京人与以前那段血腥的记忆产生共鸣,历史的画面,就通过这“一年一会”的警笛声,扎根在南京人的内心。

为了铭记历史,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表达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2014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伤感日、伤痛日。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是生活还是行走在这些城市中,总是能体会到比平日里更多的沉重和伤感。但不同的是,南京的伤感,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因为一场人性的灾难。从人类学上说,战争本身就是一次人性的灾难。回忆那段历史,不仅仅是哀悼在“南京大屠杀”中罹难的30万同胞,更是在思考这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惨剧发生的根源。重提那段让人心痛的历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在12·13,请暂时收起玩笑,静下心来,提醒自己:12·13是祭奠30万同胞遇难的伤感之日;12·13,尊重南京,正视历史。

随着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记忆越来越清晰,让我们忍不住对这座t市、对这个民族、对人类前进的脚步进行反思。 “南京大屠杀”绝不是一城一地的事,因为南京当时是中国的首都,南京被攻陷以后,遭遇了这场大屠杀。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南京的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是国家不够强大,受到外国欺辱的惨痛案例。

公祭的对象也远远超越“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亲人惨遭荼毒,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千千万万条生命累加、放大起来,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受难。”

因此,国家祭奠,针对的不仅仅只是南京大屠杀。公祭的对象,于概念上也超越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同胞。这不光是时间上的超越,不仅仅是抗战14年和8年,而是所有在近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杀害的遇难者。这70年间所有被日本帝国主义杀害的遇难同胞应该都在这个公祭的范围之内。

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断滋长,从美化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杀”到修改历史教科书,从参拜靖国神社到钓鱼岛“国有化”,屡屡挑起事端,右翼分子处处兴风作浪,群魔乱舞,尤其是在安倍政权之后,气焰日趋嚣张。

我们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震慑日本这些否认侵略历史的人,不能篡改历史。不能对死难者进行二次加害,因为遗属还在,幸存者还在。”后人不会忘记他们,这是人民的记忆,国家的记忆,也是民族的记忆。国家公祭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由国家领导人出面,体现的是一种国家的意志,亦是国家的尊严。

历史是一种记忆,凝聚国家和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今年330日,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演讲时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历史应当成为理智的启迪。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国耻国难,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历史思考和启迪。试问,如果国家富强,不畏强敌,哪里会发生南京大屠杀的悲剧?如果军力强大,御敌于国门之外,哪里会有南京大屠杀中的民众受难?不要轻视和矮化悲剧文化,人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这或许会永远促进我们的文化自省和自觉。正如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所言:“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一个民族怎样对待历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今天不是为了历史去研究历史、思考历史,更不是为了复仇,而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凝聚民族的力量,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中学生,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集会,不仅仅是为了祭奠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的亡灵,更重要的是作为战争受害地人民,愿与所有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人士共同审视和反思过去,汲取历史的教训,揭露侵略战争的罪恶本质,更广泛和更有力地推动国际和平事业,伸张人类正义,呼吁世界和平。

我们吁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共创人类美好的明天。